最近,高强度网上冲浪的马斯克给自己整了个新活儿——线下“约架”。
(资料图片)
而他的“对手”,则是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
这种堪比小学生“放学别走”的场面,确确实实发生在美利坚两位顶级富豪身上。
事情的起因也非常简单,扎克伯格的Meta公司推出了一款新产品Threads,直接对标推特。
作为推特的新掌门,马斯克一看,好你个浓眉大眼的小扎,当初收购推特不成,这会儿倒学会照搬了,年轻人不讲武德,于是在推特上火力全开,“我敢肯定,地球迫不及待地想要完全被扎克伯格掌控,没有其他选择。”
有人提醒马斯克,“你最好小心点,听说他现在练柔术了。”
谁知这句话激发了首富的反骨,马斯克不甘示弱地表示:“如果他真的会,我愿意和他进行一场笼中格斗。”
这边马首富在推特打嘴炮,那边小扎也没闲着,迅速在ins上回应:地址给我!
马斯克也即刻上线,甩出一个地址,“拉斯维加斯八角笼”。
顶级富豪相约“笼中对”,这几天几乎霸占了外媒头条,据报道,两个人现在都在进行专业训练,甚至还请来职业格斗选手做陪练,看样子不打一架,应该很难收场了。
不过在国内,网友的关注点却是——
“马斯克和扎克伯格相约八角笼中,这是给电影《八角笼中》做宣传吗?”
“不愧是王宝强,竟然能请得动世界首富给新电影做宣发。”
尽管首富约架属于“无心插柳”,但最近几天,几乎半个娱乐圈的人都在宣传《八角笼中》。
这是王宝强自导自演的第二部电影,故事以2017年轰动一时的“铁笼孤儿”为原型,讲的是一位教练带着一群穷孩子练习格斗,想走出大山改变命运,却因为舆论影响重回泥沼的故事。
他们如何寻找“出路”,这里不作剧透,今天想讲的,是这个故事背后的那群人。
01
2001年,40岁的恩波决定招收一些孤儿,组建一支武术散打队。
恩波出生于四川阿坝州黑水县,1979年入伍成为一名武警战士。在部队的日子里,他在擒拿格斗方面展示出天赋,曾获得过武警阿坝州支队的擒拿格斗冠军,也在武警四川总队特警军事大比武中拿下过第一名。
服役期间,恩波曾经下基层做军事指导,发现当地很多孩子都在山上、街边游荡,他向人打听,“正是上学的时候,他们不上学干吗?”得到的答复是,这群孩子有些是孤儿,有些家里太穷了,没人管。
那是90年代的凉山,毒品、艾滋问题泛滥,贫穷笼罩在这群孩子们头上。恩波自己8岁丧父,他见过很多几岁、十几岁的孩子因为无人管教,走上了打架、偷窃的道路,他说,“他们如果不好好引导,真的会走上犯法的道路。”
1997年退伍之后,恩波靠着最开始做建筑工程积攒的资金,在成都成立了恩波散打俱乐部。
据报道,俱乐部最初以武术学校的名义在凉山招生,因为管吃管住,不收学费,还有文化课和格斗训练,招到了很多无家可归的孤儿和家庭条件十分贫困的孩子。
这些孩子一开始是不懂格斗的。他们只知道,在俱乐部里可以吃肉,睡软乎乎的床,说不定还能坐上飞机,但回家就只能啃洋芋,在山沟沟里放牛放羊种地,一眼就能看到头。
所以尽管训练非常累,甚至有人看到格斗的八角笼都会“害怕”,但孩子们都非常努力,只为能远离大山,留在俱乐部。
渐渐的,格斗俱乐部打出了名堂,当地负责民政的官员联系恩波,希望他能接收更多的贫困家庭的孩子,也有的父母闻讯而来,特地把孩子送到俱乐部,希望能受到更好的教育。
就这样,格斗俱乐部前前后后招收了400多个学员。
偌大一个俱乐部,要包吃住、请老师、请教练、买器材,一年开销需要四五百万,而维持俱乐部运营的钱,主要来自三个地方:
一,恩波有自己的生意,比如几十家健身房;
二,成年选手打比赛有奖金,一般一场比赛能拿七八千至一两万,多的能到四五万,俱乐部会有分成;
三,比赛拉到的赞助。
通过“招生——训练——比赛——获奖——招生”这一套流程,恩波俱乐部得以正常运营,很多山里的孩子也通过格斗,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生于1996年的藏族小伙苏木达尔基,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他家在阿坝州黑水县一个偏僻的农村,从小不爱上学,成绩一直是班上的倒数。
2010年暑假,恩波格斗到黑水县招生,苏木想去,但报名的老师要求,“把暑假作业做完了,再来报名”,苏木一个字都没写,他又央求那位老师,得到的答复是,必须家长同意。
再后来,14岁的苏木成了恩波格斗俱乐部的一员,经过不断的训练、比赛,苏木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毛头小子,慢慢成为散打二级运动员、MMA综合格斗运动员,并在2017年夺得《武林笼中对》蝇量级金腰带冠军、在2018年签约UFC,成为一名世界级的中国格斗选手。
除了像苏木这样成为职业选手,俱乐部里的很多孩子,后来也成了格斗教练、运动员、武警、特警,或者进入大型安保公司。
这本该是一个热血的故事,那些不幸失去双亲的孤儿,那些出生在特困家庭走投无路的少年,狠狠地抓住了恩波格斗这个几乎是唯一能改变他们命运的机会,在这里日复一日的挥拳、训练,并梦想有一天能打进代表无限制格斗巅峰水平的UFC赛事。
但他们的美梦,随着2017年7月20日梨视频的一条短视频报道,彻底被打破了,少年们的命运也迎来了各自的转折。
02
那条短视频的标题叫《格斗孤儿:不打拳只能回老家吃洋芋》,片子一开场就震撼了网友:
两个一看就是未成年的小男孩,正赤裸着上身,戴着半指拳套,在头上没有任何护具的情况下,在铁笼子内进行拳拳到肉的比赛,其中一个小男孩的鼻子已经被打出血倒地了,但另一个小孩仍没有收手的意思,侧趴在另一个小孩后背上继续挥拳。围绕在铁笼子旁边的,是正举着手机拍摄叫好的观众。
虽然无限制格斗(MMA)在国外已经很火了,有着像UFC这样成熟、知名的赛事,并且也远不像观众看起来的那么危险,但国内这项运动的普及率并不高。
短视频开场这一幕,让很多网友产生了不适,并联想到了影视片段中泰国地下黑拳的场景。
并且随着短视频的进行,网友惊讶地发现这两个十二岁的小孩,在铁笼子内拳脚相向、缠绕争斗,居然连工资和出场费都没有,居然只是因为“这里有肉吃,不打拳只能回老家吃洋芋”,尤其是这话是从一个父母双亡的小孩口中说出的,特别让人难以接受,几乎瞬间就产生了对恩波格斗俱乐部的敌意:
虽然视频中有指明小男孩来自凉山,但坐在空调房里吃着西瓜、敲着键盘的城市中产们,依旧理解不了为什么十二岁的小孩会因为每天能吃得饱穿得暖就来这遭这种罪,圣母心泛滥,纷纷把举报信递到了当地有关部门。
梨视频这条片子刚出来时,恩波格斗俱乐部运营总监朱光辉本人转发了,俱乐部内很多运动员也转发了,对于身处其中的人来说,他们自己并不觉得那俩小孩是被恩波“剥削”了,视频中铁笼子里俩小孩打到流鼻血也没有多恐怖,结果却很快发现自己成了需要被公众“拯救”的人。
当地教育部、公安机关和民政机构纷纷涌向了这个俱乐部,用恩波自己的话说,有的小队员刚被问完一次,马上又有新的警察来接着问。
结果公安调查显示,恩波俱乐部这些小孩都是合法合规来的,也不存在剥削、虐待的情况,甚至有很多孤儿是当地民政局官员、村长连打七八个电话求着恩波送过来的。
虽然合法,但在舆论压力之下,四川当地政府依旧作出了一个决定:大凉山18个孩子全部送回家。
事情到这里本该结束了,因为“格斗孤儿”终于被圣母们合力拯救了,但随着新京报一档栏目的深入报道,网友发现情况不对了,原来根本没有小孩想走啊。
14岁的小伍,彝族,当时已经加入恩波格斗三年。他从小辍学,因为交不起学费,只念过一个星期书。10岁时母亲因吸毒去世,临终的最后一句话是:“别像妈妈一样吸毒”。
12岁的阿杰,两年前加入俱乐部。5岁的时候爸爸外出打工死亡,妈妈丢下他和姐姐还有刚出生的妹妹改嫁,兄妹三人靠干农活吃洋芋为生。政府过来,曾给过一点钱,后来再也没结果了,就加入了恩波格斗。
为什么不想回家?因为大凉山是中国最穷的地方之一,我们在新闻报道中最常听到的关于这里的三个词是:贫穷、毒品和艾滋病。
跟打拳相比,他们更害怕回到过去,害怕那种没人管、没钱读书,一年可能只吃一次肉的生活。
在恩波格斗,他们每天三菜一汤,两荤一素,还有水果牛奶。有干净的宿舍住,有新衣服、新鞋子可以穿。跟过去在凉山生活相比,简直像是天堂。
曾说过死也不回去的“格斗孤儿”阿杰,在交接现场被强迫按下手印时,哭成了一个泪人。
恩波格斗俱乐部的教练教练何小慧说,“他们特别怕我接电话。一来电话就问,是不是谁又要回家了?”
听到自己要被送回家的小伍,第一反应是把背心扯到脸上,颤抖地流泪。
眼看这些被迫离开的人,正上演着一幕人间悲剧,网友们彻底愤怒了。
03
电影《八角笼中》把“圣母”归结于媒体,现实中对应的正是第一家报道的梨视频,这也是这个事件最开始公众普遍的看法——媒体作恶。
但梨视频那条片子直到现在也还在网上,大家可以找来看一下,很多跟风喷媒体的人可能到现在也没看过原片,实际上这条片子并没认为这些人该离开格斗俱乐部回家:
这个事情发生后,不管是恩波格斗俱乐部还是网友,他们之所以认为媒体有错,核心都指向了一点,就是认为媒体不该把这件事给曝光出来,导致他们没有格斗可练,哭着离开。
但问题在于,如果一个地方的很多小孩只有打拳这一条出路能走,这种现象真的合理吗?真就不应该被报道出来吗?
要知道恩波格斗俱乐部并不是慈善机构啊,除了极少数真有这方面天赋的小孩能打出来,其他都是要被依次淘汰掉的。
如果这里面有些小孩擅长的就是学习呢,比如为什么之前当地民政局的官员求着恩波收留这些小孩,但当被媒体报道后,被接回去的小孩又被承诺每个人能上得起学,并且会承诺每月发放救助金呢?
为什么在媒体报道之前,这些小孩没被公众关注之前,他们父母双亡上不起学的时候,就没有救助金承诺呢?
到底是媒体不该报道,还是媒体报道后当地有些官员反应过度,在恩波格斗俱乐部一切合法的情况下选择一刀切,不管擅不擅长、喜不喜欢格斗的凉山小孩都得离开,让一些热爱格斗的小孩哭着按手印才导致无数公众悲悯呢?
我觉得有些锅可能也不该全部由媒体来背。
2016年电影《摔跤吧!爸爸》上映时,一直被孩子们喊作干爹的恩波,把所有孩子拉到了成都电影院。
电影中有一幕是,两个女儿快活地在田野中奔跑,配的印度风歌曲唱道:
小伍说自己很喜欢这一段,回来后又借师兄手机看了两遍:
恩波和一些孩子们的感情无疑是非常好的,但造成当年被迫那场悲剧的原因,电影《八角笼中》并没有做什么深入的探讨,全部推给了媒体“作恶”,这可能算是一个遗憾。
尾声
一定程度上,《八角笼中》的故事也是王宝强人生经历的映照。
他同样出身底层,是河北邢台一个普通农民的孩子,因为看了电影《少林寺》,希望自己也能像李连杰一样,成为一名功夫巨星。
为了出人头地,王宝强8岁上少林拜师学艺,14岁开始北漂当一名群众演员。
他和几个人合租地下室,每天蹲在北影厂的门口等活儿干,有时演一场,只能拿到15块钱。
生活拮据,王宝强还会去工地打工补贴,赚得钱连饭都舍不得吃,也要先打印好自己的照片,再发给各个剧组,寻找机会。
同宿舍的人都笑话他,这些照片可能半路就丢掉了。
王宝强的身高长相,在遍地帅哥美女的影视圈并没有优势,大多数时候,他只能演一个路人甲、死人乙。
但哪怕几秒钟的戏,王宝强也会努力揣摩其中的细节,从来不会因为一闪而过的镜头就懈怠。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2年,电影《盲井》开拍,影片在一个小煤矿里拍摄,环境非常恶劣,还随时有坍塌的风险,主演不愿出演,这时,导演想到了一直投递照片的王宝强。
最终,他凭借《盲井》中的元凤鸣一角,拿下了2003年金马奖最佳新人奖。
后来,王宝强连续出演了2004年的《天下无贼》,2008年的《士兵突击》,2011年的《Hello!树先生》……人生就此有了不一样的展开。
然而,就在顺风顺水的时候,2016年,王宝强遭遇家庭变故,2017年执导的处女作《大闹天竺》,成为王宝强自出道以来参演的最低分的作品,他本人也喜提2018年金扫帚“最让人失望导演奖”。
故事就这样了吗?
一个出身底层的人,通过坚持不懈的奋斗实现了理想,然后在巅峰时期,又遭遇了人生的一场又一场危机。
但是王宝强挺住了,他去金扫帚现场领了奖,他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我到底想给观众看什么样的电影?”
他像刚出道时那样,用最朴素、最笨拙的办法,花6年时间,“磨”出了《八角笼中》。
也许《八角笼中》仍有许多稚嫩的地方,但片中处处可以看见王宝强作为一个新人导演的诚意。
一个出身底层的人,经历过迷茫和混沌,又通过不断自我奋斗,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出路”的故事,王宝强或许比任何一个导演,都更加感同身受。
酷玩实验室整理编辑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酷玩实验室(ID:coollabs)
如需转载,请后台留言
分享给朋友或朋友圈请随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