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强风化砂质泥岩_强风化大家在熟悉不过了,那你是否知道强风化砂质泥岩_强风化吗?快和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资料图片)
1、一水库帷幕灌浆施工项目,具体地层情况如下: 工程地质条件 ⑴、坝址区地形平坦开阔,河谷宽650米,河床高程1100.0~1109.0米,生产性帷幕灌浆试验轴线高程1104.992米。
2、左岸为黄土高地,右岸为裸露基岩。
3、 坝址区出露的基岩地层有a.上太古界赤坚岭组的混合花岗岩,分布于坝基及右岸,为坝基主要涉及的基岩地层;b.下原古界野鸡山群杨树岭组变质砾岩、石英片岩分布于右岸。
4、 ⑵、节理裂隙发育三组:第一组走相N30。
5、E-50。
6、、倾向SE或NW,倾角60.-80.;第二组走相N70。
7、W-80。
8、、倾向NE,倾角65。
9、-80。
10、 ;第三组走相N20。
11、W-44。
12、,倾向NE,倾角45.-65……裂隙面比较垂直,裂隙宽度多在2-10mm,裂隙内多数无填充,少数有泥质填充。
13、基岩片麻岩理面多向北西倾斜,总体为单斜构造,片麻理产状N40。
14、E-50。
15、,NW
16、,W-70。
17、 ⑶、坝址区出露的新生界地层有: A、上第三系上新统(N2):棕红色黏土; B、上更新统风积层(Q3eol):淡黄色低液限黏土,低液限粉土; C、上更新洪冲积层(Q3pal):上部淡黄色低液限黏土,低液限粉土,下部卵石混合土,级配不良砾; D、全新统早期洪冲积层(Q41pal):上部淡黄色低液限黏土,低液限粉土,结构稍密,下部卵石混合土,混合土卵石,级配不良砾及砂层; E、全新统晚期洪冲积层(Q42pal):为卵石混合土,混合土卵石,级配不良砾; F、全新统坡洪冲积层(Q4dpl):低液限黏土夹碎石层; G、人工堆积(Q3):主要为坝体。
18、 ⑷、从本次试验孔和钻探孔施工钻孔揭示的地层,主要地层结构分为三部分,即土层、砂卵砾石层、基岩层。
19、 第一层:土层0.00米~2.40米,粉土,淡黄色或浅黄色,含粘很少,上部0.6米有植物根须,为人工堆积(Q3),有机械碾压的痕迹。
20、 第二层:砂卵砾石层2.40米~13.00米,砂卵砾石层,卵石含量约40%,砂砾含量约60%,级配不良(因重泥浆护壁钻进,砂砾已由冲洗夜携带于沉砂坑内)。
21、卵石主要成分:混合花岗岩,粉红色,辉绿岩,褐绿色。
22、地层中夹粒径大于200mm的漂石和孤石,占地层的5%以内。
23、片麻岩成分的砂砾石在钻进过程中已被机械磨损成砂。
24、孔深7~10米中等卵石分选性良,钻进中滚动塌孔,潜水流速较大。
25、 第三层:基岩层,片麻岩。
26、岩体完整程度为全风化层、强风化层和弱风化层。
27、未见微风化层和完整地层。
28、 A、13.00米~31.00米,长度18米,钻进中未取出岩芯(因而不能确定基岩和砂卵砾石层的界面)。
29、专门布置了勘探孔采取了岩样,约200mm片麻岩,褐灰色。
30、由钻具干烧而获得成豆腐渣状(即砂状)有石英颗粒,不能鉴定岩石结构。
31、在5#孔18米~19米、4#15.5米~16.5米、3#孔尖灭。
32、夹有花岗岩条带脉,粉红色,最长芯为19cm,其余大部分为碎块。
33、 B、31.00米~47.00米,长度为16米,岩体完整程度为强风化,岩芯的组织结构基本能能辩清,裂隙发育。
34、裂隙成65~75.,几乎垂直于地面,裂隙中未见其它充填物。
35、中间为片麻岩原岩体砂粒,主要岩芯除裂隙变色外,中间部分银灰色和褐色相间,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黑云母,但岩石变酥,取芯大部分为碎块。
36、 C、47.00米~51.00米,长度为4米,岩体完整程度为弱风化(中等风化),裂隙仍发育。
37、倾角为30~35.,裂隙锈浊,长石变混浊,节理面基本变色。
38、岩芯断口仍保持新鲜岩芯的色泽。
39、 2、水文地质条件 坝址区地下水类型有第四纪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种类型。
40、 ⑴、桩号0+502.5~0+923米段渗透层平均厚度13米,渗透带宽13.00米,平均渗透系数K值取81mld,属强透水带:该段基岩强风化层透水性也较大。
41、根据省院压水试验成果反映,局部地段的强风化地层透水率可达7813Lu和11420Lu.据ZK-03-3号孔抽水试验,强风化层渗透系数为2.5mld,因而强风化基岩也存在一定的渗漏量,若松散层进行较好的防渗处理后,基岩强风化层将是主要的渗透通道。
42、 ⑵、根据本次帷幕灌浆试验的钻孔和压水试验的反应,桩号0+632~0+649米段,该段静水位在孔深5米(高程1100米)。
43、覆盖层中的砂、卵砾石层7米~10米。
44、据观察地层的分选性良好,基本是Ф70~100mm的卵石层,钻进中塌孔、堵孔,透水性极强:10米~13米地层中基本不含卵石,砾石也很少,钻进稳定。
45、但12.0~13.0米为地下水的强透水带,推测该段为覆盖层潜水和基岩承压水集中渗透的结合部位。
46、因而判断基岩强风化顶高程为12.0~12.5米。